经典(七)
出自白陽先天大道
原文
作者:白阳老人
高山礊立不动无畏之精神.就是真修替天行道之精神。
流水随遇而安容辱之精神.就是真修圆通无碍之精神。
真修实炼“无为大化之道”之秘窍.全在“知行合一”四个字上。真修白阳无为大化之道.于身于心.则必须做到:
既无为教者之入世用世之累。
亦无为道者之出世舍世之弊。
我们要居两而取其中:
入世不著一切入世相。
出世不著一切出世相。
更要:孤标独立.纤尘不染。
我们修大道.不是只从别人之经典中.去找心灵短暂归属的喜悦为满足.因为那是如同望梅止渴.而是得不到究竟的。
我们修大道.不是只从死坐中求其静.去找性灵瞬间如归故乡的感受为究竟.因为那是你自己开启你自己之幻象.那并不是真正地解脱之门。
佛家所谓之一切因果.都是由众生自己造成。
如果你自己不造因果.因果从何而来?
如果你自己有因果.只知向外去求信、求救.诸圣神佛谁也不可能把你的因果取消.最后仍要靠你自己去认真务实地苦修.方能知道如何去:
以了因。
以了果。
以了生。
以了死。
因为因果报应.那是天地间之自然法则。
浅化
编辑:浅化小组
巍峨的高山,它安静屹立、无所畏惧的精神,就是真修大道、代天宣扬大道的精神;潺湲的流水,它随遇而安、谦虚容辱的精神,就是真修大道、圆融处事毫无滞碍的精神。山与水,象征著静与动、体与用,在静中蕴涵动的魄力,在动中潜藏静的宁息。山水之间,是静动相合、体用为一的自然现象,值得我们思索玩味。
白阳老人时常对我们言道:“大道的修行,需要真修实炼。”所谓的真修实炼,是将自我的明悟化为生活中的一切,让一时的明觉融和为生活的滋养。在修行来说,“知”与“行”之间本不应有分别,会有分别,是人类的经验体系将“知”成为“知”,“行”成为“行”,事实修行之“体”与“用”本该是一件事,“体”就是“用”,“用”便是“体”。我们需明了:靠记忆而得的并非修行,靠思考而致的并非修行,那或许是我们为自己所设下的修行门槛、修行前置;我们不妨想想:当记忆与思考写成经典被传承下来,那到底是宝贵的资产、还是障碍的遗留?是以白阳老人亦时常提点我们:修行大道并无秘诀也无机巧,而全在四字“知行合一”之上。
孔子曾言:“知命、奉命、了命,天命不可违,违者大凶。”这是告诉我们:若您已知晓自己生于天地间所为何事,那么就该脚踏实地步步向前。这条人生路不只要走下去,还要走完,不只要走完,还要走出属于自己的开阔来。当我们贯彻大道的精神行走人世,不管于身体还是心灵,都必须做到:既不要有入世教化者走入人群却为世事所用的负累,亦不要有出世修道者远离凡俗却与世人相隔离的弊病。我们悠游于这两个极端之间,进入尘世的同时也出离尘世,不受过往入世或出世的窠臼所限,而是以纯然自由的心灵、毫无滞碍的精神,做自己该做的事。
经典,经典,经典的本身并不是道,它仅仅只是过往修行者的经验。当修行被分为“知”与“行”两部分,而“知”这部分独独留传后世,我们更需明白,这早已离道远矣。我们已然拥有取用不尽的宝藏在身中,纯然无瑕的本然至性人人皆有、人人相同,又何需满足于翻阅经典时瞬间的喜悦、着迷在前人经验所获致的感受中?
修行人最终面对的是自己:面对自己为自己设下的限制,面对过往至今积累的一切……到头来,您会发现最无法处理、最让您犹豫的便是自我的意识,最无可打破的便是自我的习性:任性、偏激、执著、无知。人类既存在这自然界里,便无法脱离自然法则的约束,是以我们在每个当下所经历的一切,其影响将伴随自身长久的时间,这在自然界有个固定的名称,叫作“因果”,“因果”就是经验的一种面貌。每个人都有各自积累的经验,也就都有各自的因果,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将它取消,唯有反朴归真的修行,才可能打破自我的框限,回复自由的本然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