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(讲义)

人(讲义)

出自白陽先天大道

跳转到: 导航, 搜索


前言

  在某次芽社读书会,我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:我们是否已准备好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,还是已经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呢?

  关于“身而为人”这件事,或许我们都曾经思索过;但是说到“认识自己”,却只有少数人能够充分理解自己,更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说,自己已全然成为自我意志的主人,不受任何人、事、物的牵绊,也没有丝毫的挂碍,而是一个完整、独立、自由的心灵。

  曾经很多修行者在独处时反复思索、向内心叩问,这个“我”的泉源到底从何而来?当内心沈淀下来,或许他们会恍然大悟一个事实,那即是:“我”与“整体”是分拆不开的。了然内在的“我”,其实便是了然“整体”。当修行者于内心的探索而至“我”与“整体”恍然未曾分离的事实的时候,便可感受天地万物之于“我”也未曾分拆的事实,便可理解为何古人说“道无需外求、更无需内求”的意义。一个自私的意识消失了,融合为对本源的体悟。

  这是人类存在的事实,我们不但外在是整体的一部分,在历史或科学的记载中历历可数,我们的内在实则与整体从未分离。“认识自己”其实是“认识整体”,当您不断沈淀自我的心灵,您将明白:原来一切知识与智慧的萌发与加诸,都不是开启通向整体的钥匙;毕生的学习,也无法让您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;外来能量的灌注,对整体而言是多么地多余且不智。您将能明白,一切刻意而为的达到,都是将您与整体划分开来的限制,而非能给予您一条康庄的大道。您将能理解为何从前的修行人会用“水到渠成”与“揠苗助长”来形容修行的路途。

  世人对自我揠苗助长最深者,在于追求物质,而修行人对自我揠苗助长最甚者,在于追求精神。物质包含名利,精神包含知识、智慧、能量。依各别宗教不同,更有许多精神追求的衍伸,比如:追求开悟。而白阳大道的修子,也有许多人对大道之用有所误解,将修行与“驱邪”、“除魔”、“导引”、“净化”之术混为一谈,这实是很大的误会。大道之用绝对不是“人心”的用,当一个人有心要去使用任何的智慧或能量,这就不再是“大道的实践”,而是“人心的术”。

  是以,老师曾问我们是真修亦或假修?是以,有许多同修不知自己用术用得很好,却对大道的实践非常微少。或许白阳老人曾经说过,名利和德行的关系,就像船与水的关系一般,看来获得名利就要从“德”来下手。但是我们是否曾经细思,德行是一个人对道的体悟的显象,而非世间所谓可以用外力而致的德,更非行善之功。是以,大道不可能成为获得名利的工具,合于大道的修子,对名利更没有丝毫的偏重。

  那么,何谓“修行”?如何将“无为”实践于生活之中?以我目前的体会,修行是一种寂静的过程,是“和”与“安”的体显。在行住坐卧之际,内在是沈淀的、是寂静的,和谐、宁静,不会妄动心念,不会有任何受外力牵引或突如其来的情绪与念头。

  白阳老人言:“自足于内,无求于外。
         自定于内,无动于外。
         自大于内,天地为小。
         自寂于内,万境自冥。”

  这里所谓“自大”,是指心境宽广,如无底之谷,天地也容纳在其中。这四句话能够代表修行的实践,不以任何刻意的心态来完成修行的实践,即是将“无为”落实于生活之中。

  以下我分了几个主题,来谈修行。

谈养生
  当我们回想过往至今日,不论来到世间的时间长短,我们可曾记得:有多少时日我们的心是平稳而安宁?又有多少时候我们的心在正面与负面中摆荡不定?有人认为,积极、乐观、奋斗是他们生命的动力,但他们可曾想过,这其实是一种能量的消耗呢?有位长辈曾在某届研修会举以我弟弟作例子,他打篮球、打排球,每天都在运动,实则他身体好吗?我们是否思考过,为何一位积极奋斗之人会百病缠身?为何一位运动健将却寿不及百?

  白阳老人在谈到“易理”的时候,时常会和我们说,我们不但要了解阴阳,还要能掌握阴阳、运转阴阳,各位可知道这句话的深义是什么?是叫我们去钻研何谓阴、何谓阳的道理吗?是叫我们精通阴阳,变成一个个赛神仙的神公公、神婆婆吗?

  有一次白阳老人谈到人为何会生病,他说:‘真正的病是无药可医。我们人身上的病,是一种显象。要治病,要先医心;治心,是治本,治身,是治标。’在座可能有许多同修都记得这段话。白阳老人在那堂课的最后,和我们说:‘人的知识不足,致使无法达“和”,“和”,便是掌握阴阳。希望大家一定要“和”。人心太重,要万缘放下,像长江水,一去不再逆回。人要效法大自然的显象,随其遇,安其心,净化自己。’

  世间各种术数的确缤纷多彩,更有许多养生健体的方法,但是那些都并非从源头处下手,也不是根本解决之方。一个人的心能安,内在能和,那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。不只养已病,更养未病;不只养今生,更养后世。

谈心念
  我曾经比喻,我们用手用力压在泥土上,泥土会留下手的痕迹;人的心念,比这样的压力大得多了,而人们却不知道,时常妄动心念,而造下更多无形的因果。

  因果是什么?如果说“因”是“乌云”,“果”就是“雨”,如果说“因”是“雨点落在水面上”,果就是“泛起的涟漪”;如果“因”是“泛起的涟漪”,“果”就是扩散出去又被池边反射的波纹。因与果便是如此不断相乘下去,它是自然界的产物,亦可以说是自然法则,人既生于世间,就无法避免此自然法则。

  人的所作所为、所言所行,固然是因果的显象,而为修行者所重视;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,心念也是因果的一种。心念,其实就是能量,起心动念,便是在用能量,就是在“用术”。修行人谨言慎行,已经如履薄冰,对心念之动,如何不慎之又慎。

  心念外驰,不只是能量的消耗,更非一个修行人应有的作为。心神内守,是修行人最基本的份际。

谈苦修
  人类是精神与物质的融合,无论剥离任何之一来谈修行,显然是不切实际的。那么,苦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
  苦,并不是感情或情绪的为事所困、为物所惑而苦;苦,也并非为境遇或生活之不遂己意而苦。苦,乃为人世之人所见,修行人之内外显象而呈具体化的形容。

  修行,不只是精神的苦修,也应是物质的苦修。于内,己身能将内在收摄、心神内守,而达不动心、不动意、心正意诚之内和,此之内和,无私无欲,与人世之追求大相迳庭,是以世人谓为“苦”,此为内在之苦修;而以如此修养表现于外,在物质显象上,便是随其遇、安其心,不必厚养自己、不必厚待自身,亦与社会之所向迥异,世人亦谓为“苦”,此为外在之苦修。

  人的身体是阴阳五行的假合,只是生于世间的必备工具而已,以内在的和融而达阴阳二气之和谐,此为真正健康养生之方。人身健康,不必居养丰厚,更毋需贪求诸多当世所谓营养。疾病之所生,其肇因即在人之“不和”,若不从根源处着手,身体将是疾病滋生之温床;而以精神言,人之生、老、病、死乃为自然循环之显象,若因此显象而导致心绪的起伏不断,只会使人一病复原、一病又生,身体更无法得到好好的休息。

  人生而短暂,强求而得的寿数又得几何?丰养而得的时日又有几何?修行人,是否真能不枉来尘世一遭?

谈习性
  对于修行,已悟之人没有疑问。但若是有了疑问,却装作没有问题,那便是自欺。对修行有问题的人,可以先向内问问自己,我的问题真义何在?我的问题深源何在?大部分对于修行的问题,追根究柢,都是基因于我们的习性。从问题下手,顺着问题的脉络找到自己的习性,并不是难事,困难点在于我们不肯诚实面对它。

  来上课的同修,时常提出许多的疑问,而追究这些问题的根源,返回各自内心之中,是否存在的是对白阳老人所上之课、所写之讲义的不了解?

  举一例子:易。

  白阳老人在其《易》之讲义里写道:‘同修之中。如果有人。真愿习易。并想精通。必先定要。认识了解。何谓本然。何谓自然。无生有化。所指什么?生生不生。化化不化。所指什么?自生自化。又指什么?无无生无。有有化有。所指什么。有无相因。体用不二。含蕴深义。又指什么?’这些文字里所指的并不是知识,各位必须了解,这些都是去阐述白阳大道时,所使用的形容词语。世人可以透过这些语言文字去认识大道,但是这是从末去认识本,其实这方法并不是很好。最适当的方式,我已在开头谈过,完全是一方心地间的事。

  再回过头来说,为什么白阳老人要想学易的同修了解这些,有人问,这些和易有何关系?这是因为,自古以来,所有关于易的图象与文字,都是在试图诠释这天地间的道理,但是这天地间的道理,白阳大道谈的比易还清楚。那同修在研习易理,又在研习什么呢?为什么要避开本,去明白末;为什么要舍弃一念之间便可在自己心底发生的革命,去追求繁杂且越绕圈子越大的知识?

  这难道不是习性所带给我们的无知吗?

  《命悲哀》里如是说:‘哎!说来真是痛苦,真该一哭。你就是太聪明了,造成命运的乖舛;太有才华,却成为一生的桎梏。入世时,你总是汲汲于功业;出世时,你又不安地到处问卜;这不就像想用不能弹的琴来招迎凤凰,想以陆上的森林来养育鱼群吗?你这趟路也绕得太远了,未雨绸缪也计量得太早了。凄凉啊!这和失了父母,却举起竿子想到海里寻找;殁了子女,却敲打着鼓到处问讯一般,迷失在如此曲折的路径里,你何时才能清醒呢?一直和身后的影子追逐,这如何不能说是悲哀呢?’

  修行没有门槛,但习性却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门槛。何必如此限制自己的心灵,何必如此限制自己的步伐?一个真正自由、独立而完整的心灵,便在您脱下习性之壳时显现。

谈随物显映
  随物显映是什么?简单来说,随物显映便是:本身没有意志,万物各成其意志。比方说:镜子。镜子它没有自我的意志,而万物从镜面反射出各自己的形象。从人类的角度而言,可以这么说:在面对事物的当下,自我的意志退让,让事物自己成就自己的意志。

  《道德经》里有一章可以让我们参考:‘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(盅)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’

  王弼在注释这一章里,他是这么解释的:‘随物而成,不为一象,故若缺也。随物而与,无所爱衿,故若盅也。随物而直,直不在一,故若屈也。大巧因自然而成器,不造为异端,故若拙也。大辩因物成言,己无所造,故若讷也。’

  其最主要精神,便是白阳老人在《白阳大道体用》里所谈的这四句话:

用无物之物以立体
  当修子“无我”、“无私”之时,虽然没有“我”的存在,但其实“我”已契入整体,整体之中可以说都有“我”的存在;又如镜面,镜面反射不出自己,但当万物反射于其上之时,却都有着镜面的存在。可以说本体是虚空,也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我的本体。

用无用之用以应世
  正如镜面,它没有自己的意志,而是让所有映照在其上的事物成就它们各自的意志。《道德经》中有言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”,自身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形象(自我的意志退让),而使一切来临的事物都成就了它们自己,这看似有所缺憾,但其中所蕴藏的“大用”却永不会有竭尽的一刻。这才是面对无常世界最周全的应对方式。

用不存之存以存心
  涵养自身的心灵,不需要知识的土壤,也不需要智慧的浇灌。真正的智慧与力量乃是根源于内在最本然的能量,这内在本然的能量,它是良知、也是良能,它来自上天赋予的本性,每个人心中都有它的存在。涵养这上天赋予的珍贵宝物,不需要任何外在事物的给予、也不能经由任何人为的发心,它只需自然而然的净化,才会显现出真实的光芒。

用不神之神以显性
  当修子不断涵养内在的心灵,不断向内修行,您们的修为不但显现出上天所赋予的本性,也显现出许许多多的德行。而此时,您应谦卑、更应向内谨守心神。《道德经》中有言:“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”老子便是想要提醒修子们:当您们已经能够与整体相应相契,您还能抱守清虚、无欲无为吗?当修子能够了然宇宙间一切奥妙至理,您还能够不去用此大能,保持无为、无知的心境吗?若是人心又生、贪念又起,本然至性又将被乌云掩盖,再难显现了。

  能明澈其中深义,当可理解白阳老人所言:‘大体即我,我即大体。大用即我,我即大用。本具灵能,素慧当家。应化尘世,反射万物。虽无我在,实则万物,无不我在。’其中的深义。

结语
  人与万灵,没有什么分别。今日我们在座有人身者为人,无人身者为灵,都是同根同源。标题为人,实则万灵皆同。在座之人与灵,可以回答我在文章一开始询问大家的问题了吗?